在前面的一篇文章关于时间的顿悟里说到《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一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力尽可能做到更多的事情,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做到了。本着学知识就要学第一手的精神,我还是买了这本书,细细读来别更加深了对时间统计法的认知,坚定着我也要记录下去的决心。
表面上柳比歇夫成功的原因在于其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殊不知其实包含着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书里也间接讲到了:
- 有效地记录时间开销的方法
- 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 坚持足够久
科学的时间记录法
柳比歇夫发明的这套时间记录法,是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他把一天中的间歇时间刨除了,只留下所谓的纯时间,纯时间比毛时间要小很多,是你真正全身心花在这件事情上的时间,举个例子,写这篇文章我花费的毛时间大概一个半小时,可是纯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其他时间花费在了:1. 找一个舒适的打字环境;2.设置网络,调整位置;3. 处理未完成事件以及突发事件。虽说主要目的是写文章,可是大部分时间确实被浪费掉了。
柳比歇夫不只是按照事件记录时间,还会按照不同的事件挑选合适的时间,比如高效的时间用来处理难题,非高效时间做一些有趣味的事情。它会对时间分布进行调整,真正做到对所有事情需要的时间了然于胸——在一件事情未开始做之前,就已经估计到了所要花费的全部时间并分配好。
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书的最后有一个重点: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时间统计法的强大不会体现在一个贪图享受的人身上,那些时间被记录下来又能怎样?时间被记录被收集起来一定有更大的目的,要去用来做能够带来更大回馈的事情,他们可以是工作,也可以不是。比如柳比歇夫用大量收集起来的时间研究生物自然分类法,也同时利用这些时间认真地给各种人回信,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两件事情看着完全不相干,却都是从长期来看回报更大的事情。于我来说这些收集起来的时间应该用来实现人生的三个信条:
- 不断学习和成长
- 好奇心驱动探索未知
- 记录生命的印记和仪式感
坚持一生
前面两点可能很多人都能做到,而这第三点的实现要基于无比强大的自律,比如我在两个月前尝试开始记录时间,做了一个多月发现自己停下来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理解时间记录法的精髓(什么琐事都记录,力求全而准确,却忽视了真正需要被记录的事情),另一方面其实也说明了坚持做这件事情的难度。
柳比歇夫从1916年开始记录时间开销,一天没有断过,即使遇到战火连天的日子,即使痛失爱子,这些人间悲剧在他的记事本上也只是沉淀下来云淡风轻的每天5-7行内容,同时,他会在每月、每年进行总结,例如一年游泳43次,娱乐65次…清楚地显示了时间的用途。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事情,但它却是再自然不过的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心和兴趣。
当然,听故事不能只看到表面,柳比歇夫还有很多过人之处并没有被强调出来,这些也促成了他的成功,比如他很清楚自己的有效工作时间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写作、研究和例行工作;第二类是非科研性的活动;第三类则是创造力的任务。每项活动占据的时间必须与当下其重要性相称,对时间的充分理解和灵活的时间掌控才是时间记录法的精髓。
又比如柳比歇夫会碎片时间的利用,他散步时捕捉昆虫,开会时演算习题,英语就是他用这些“下脚料”时间学会的,虽然毛时间总比纯时间多很多,但是柳比歇夫却尽量让更多的毛时间转化成纯时间。
总结
柳比歇夫的一生证明了,连续系统地使用时间统计法,可以帮助个人把一切才能集中于一个目标上,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同时也证明了,人生可以过得从容不迫,时间永远都没有不够用,只有没能和他成为朋友,一旦能够清楚地知道时间花费在哪里,我们的目标就不再急着去震惊世界,而是更好地生活在这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