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改变不了的,是趋势(上)

最近在读《时寒冰说 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这本书争议比较大,赞同的人赞扬其观点犀利洞悉一切,贬的人认为其胡说八道不值一提。但其实说实话经济趋势这东西并不是随随便便都能预测清楚的,更难的是还得把哪一年发生什么预测清楚,作者也不是神,我们完全可以接受其在时间点上的不准确。看这本书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思路,如何从详实的数据资料中得到结论以及对趋势的把握。其中主线中关于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分析不无道理,也正是当下世界遇到的危机。

这里简要记录下本书的核心观点,以备后查。

中国1978-2002

1978年到1984年,中国经历了农村改革 ,释放了劳动力,农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了乡镇工业部门,释放出了巨大的活力。

1985年到1992年,决策层受到了农村改革成功的鼓舞,决定把改革推向城市,最明显的特征是,各种资源都向城市和企业集中,但是从农村向城市转换得太快,是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换来城市丰富劳动力,中国在反哺农村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个时期另一个重要决策是强化外商投资,实行改革开放,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融入,使得1992-2002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较为稳健的时期。

1992年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房地产热,海南的房地产行业吸引了数万家房地产公司以及银行资本进入,泡沫越做越大,1993年,决策层釜底抽薪,主动刺破这个泡沫,留下了满目疮痍。

1992-2002这个时期,高速的经济发展是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但消费一直跟不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方面的跟进不及时也为后来埋下了隐患。

中国2003-2011

2003年将房地产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件事情改变了中国未来的趋势和无数人的命运。这是中国经济的分水岭——从实体经济主导向虚拟经济主导过渡。从此,银行贷款大量发放,资源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

房地产热导致了诸多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引起了产能过剩,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恶化了民生。房地产热成为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的一大因素。

中国的2012

2012年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这一年,投资驱动的模型走到了转折点,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走到顶点,煤炭、原油的消耗量巨大,但整体行业在亏损边缘。而居民的消费率却始终处于低位,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投资不足,导致居民支出增加,是消费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而政府的财政消费和财政收入连年增加。投资拉动的思路也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缠身,且有越扩越大的趋势,成为经济危机潜在的导火索。

中国的2013-2015

面对危机的局面,政府也很纠结。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盘活存量资金而不是依赖滥发货币,建立上海自贸区等一系列举措,其基本出发点都很好,但是只要政府不改革原有的以GDP为中心的考核模式和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国当下的各种危机就还是会存在,隐患也还是会悄悄增长。

这一时期的各种较好的政策,在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下效果都大打折扣。

  • 西部大开发政策主要是实物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建立在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上,一旦资金停止投入,还是回到老路子上去,还留下了环境问题的烂摊子。
  • 新农村建设,合理的模式是就地城镇化,通过乡镇企业的内部发展形成小城镇再不断聚集人口。而实际的发展模式却是通过大城市的扩张,吸引人才富人、向大城市流动,不断地进行吸血。一方面造成了大城市病,一方面使得农村和城市的贫富差进一步扩大。

这个时期,另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点是住房。中国有关住房问题的重大改革,几乎都发生在重大风险之后。1998年的房改时在亚洲金融危机下做出的,2003年的18号文将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实在非典冲击下做出的。18号文之后,商品房取代了经济适用房成为现有住房的主题,从此中国房价进入了飞速上涨的通道。

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力量是资源吸引能力和财富的创造能力,从鄂尔多斯和温州的例子可以看出,一旦这个能力不再,房价将会急速下跌。而这个周期内,这个趋势会逐渐变得明朗:房产税开征、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制造业空心化、美国货币政策收紧,中国经济的资源汇聚作用减弱。下跌之旅一旦开始将会得不到支撑,这个下跌过程,将会从点到面,从小城市开始,逐渐蔓延到二线、一线城市。

这个阶段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过渡的阶段,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会率先衰落,寒意一年胜似一年,随后这种寒意慢慢从实体经济传导到房地产、银行等行业。

美国的2003-2011

从2003年到2008年,美国政府使用战争手段推升油价,以此来维护美元的通知地位。同时,美国通过战争实质性地控制了中东的石油生产国,进一步巩固了石油美元体系。

这一时期,中国和美国在一种紧密的联系中进行,达成了一种恐怖的平衡:中国产能过剩,需要依托海外市场销售产品,低价卖给美国。而美国的制造业向外转移,本国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需要廉价的商品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压低通货膨胀。于是,美国印美元购买中国的产品,中国获得的美元,又换成了美国的国债,美元又重新回到美国手里,成为美国国内发展所需的资金。

然而这个恐怖的平衡并非真正双赢的平衡,美国从中获益不计其数:

  • 第一步,美国印钱换了中国实实在在的产品,而中国拥有了美元
  • 第二步,美元贬值,中国通过贸易赚的美元购买力下降,相当于财富被悄悄转移到美国人手里
  • 第三步,美国同时卖给中国债券,让美元又重新流回美国,美国将这些钱换成人民币投资中国,并迫使人民币升值以此获得丰厚利润
  • 第四步,美国在人民币升值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重新换回美元,又赚了一笔
  • 第五步,美国打压人民币,使其大幅度贬值,然后使用美元进行大面积收购优质资产(这很可能在未来发生)

更可怕的是,制造业的外迁并没有导致美国产业的空心化,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同时不断吸引全世界的智力资源。美国将这些技术和品牌紧紧握在手中,以此得到最大的利润。

美国的2012

金融危机后,美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赶上虚拟经济的步伐,美国制造业的成本逐年下降,到2015年左右,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几乎不复存在了。美国的企业也因此纷纷踏上了回国发展的道路。

这一时期,油页岩开采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美国在不久的将来不仅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而且成为能源净出口国;同时,美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设,使得美国对于逐渐枯竭的资源的敏感性减小,在未来控制石油美元战略时更加游刃有余。

同时,美国的房地产开始稳步复苏,奥巴马通过减税、振兴股市、鼓励移民等多种手段,推高美国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这一时期,汽车业在洗牌之后,开始注重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方面投入研发,美国的汽车业迅速踏上崛起之路。

美国的2013-2015

这一时期,美国在金融和政治方向双向推进,积极布局。

美国在全世界展开了金融杀,先是调查了英国巴克莱银行,夺回了Libor控制权,其次重创了瑞士银行业,打破了瑞士银行替客户保密的铜墙铁壁。除此之外,美国的金融监管触手伸向了全球的贵金属、能源市场、外汇市场等,全球金融领域对美国正变得高度透明。

同时,美国政府严厉整顿国内金融体系,更好地布局下个周期的大战略。

政治上,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在中东问题上,进行了制衡,美国希望中东都在其治下;而俄罗斯希望中东局势处于僵持之下,这样一来石油价格上涨坐收渔翁之利,另一方面可以对其出售武器装备大赚一笔。俄罗斯为了制衡美国,将中国拉拢过来,在常委会制衡美国,同时用中国的巨大需求给油价兜底。

而美国,将其战略从中东又向亚太转移,制衡中国:制造中国和日本、中国和菲律宾、中国和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各种冲突关系,以此达到地区的平衡,其可以隔岸观火、坐享其成。同时美国利用TPP提升自己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

这一张大的全球棋局,才刚刚开始。

后记

读到这里,基本也就分析到了当下的这个时间点(2016.12),虽然这本书成书在2014.7,但是目前看来其趋势应该至少持续到了2016年,正如开头所说,这个时间点的早晚误差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说之前的是历史,从这个时间点往后,可以说都是预测了。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黑天鹅事件,改变预测的结果。尤其在2016年,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世界逐渐走向反全球化,这件事情对于原先的经济趋势是否会产生方向性的影响,我们都不得而知,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边走边看了。

趋势可以YY,未来的路还得自己走,O(∩_∩)O~